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 積蓄發展能量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時就深入推進東北振興提出6個方面的要求,第一條就是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近日,中共遼寧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通過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精準有效的政策環境、健全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促進民營企業規范健康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等,進一步激活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推動民營企業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健康發展,助力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關鍵詞:深化改革 營商環境 全面開放 新動能
1.發力千鈞,著力一點
“高性能膜市場前景廣闊,但投資大,一條生產線動輒幾千萬元,公司要上第三條生產線時資金緊張。”2020年4月23日,朝陽佛瑞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瑞林在采訪時說,不上生產線,產能吃緊,市場機遇可能會錯過;上生產線,風投難尋、抵押難找。最后還是在項目管家的幫助下,順利取得貸款,企業及時投入到新產品研發之中。
活躍在遼寧全省的8300多個項目管家,已覆蓋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全部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項目。在疫情期間,項目管家身兼聯絡員、協調員、代辦員等多重職責,為1.8萬多個企業和項目復工復產紓困。據統計,項目管家協調金融機構為企業解決資金缺口達48.3億元。
“企業復工疫情防控指南”“遼寧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生產經營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遼寧省文化和旅游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20條”……疫情暴發以來,遼寧省接連出招,搭建起涵蓋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的全鏈條、全要素政策保障體系。
關鍵時刻的有效引領,源于日積月累的厚實積淀和敢于動真碰硬的堅定改革。優化環境需從頂層設計開始,遼寧立標“最優”,除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
2016年,遼寧省出臺東北首部規范營商環境建設的省級地方法規《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2017年,全國首家省級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在遼寧掛牌成立,成為遼寧省政府直屬機構;2018年,出臺并實施遼寧省《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制定了六個方面23條政策措施,被稱之為“黃金23條”;2019年,推進“最多跑一次”規定正式施行;2020年,《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實施。
發力千鈞,著力一點。這一“點”便是企業、群眾滿滿的獲得感。2020年6月,80后創業青年韓超在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不到3.5小時,就取得全部企業開辦手續;盛世五寰智能裝備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在土地摘牌當天就辦理了施工許可證。
遼寧省營商局負責人介紹,截至2019年年底,遼寧取消調整省級行政職權521項,對54961個事項審批進行流程再造,平均減少紙質材料24%、減少時限40%、減少跑動次數28%。376項證照實現即辦即給,484個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5個工作日以內。
138毫米!全國之最。2020年3月26日上午11點,沈陽東管電力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車管件順利出廠。這批組件將被運往武漢某鍋爐公司安徽平山項目,為目前世界首臺單機容量最大、最清潔的1350兆瓦清潔燃煤機組配套。管件彎管壁厚達138毫米,創業內新高。
“能在疫情期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與黨委政府的關懷和幫助密不可分。”集團副總經理孫洪宇語出中肯。從復工開始,孫洪宇幾乎每天都能接到來自各部門的服務電話。缺防疫物資,送來口罩;缺流動資金,找來銀行。后盾堅實,讓企業專心生產,手握約5億元訂單,排產已至年底。
2.釋放“磁場”,精心“滴灌”
隔屏展示協議內容、在線交流、簽約落筆,1小時,12個項目,666億元……2020年3月25日,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2020年春季招商引資推介會暨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來自國內外的近60家知名企業代表,或親臨現場,或“云端在望”,將目光鎖定遼寧。
庚子之春,老工業基地“貴客”不斷。“寶來利安德巴賽爾輕烴綜合利用及產業鏈延伸項目”合資合作協議正式簽訂,日本電產(大連)有限公司新工廠開工……疫情并未阻斷投資者的腳步,反而加快了在遼投資布局的步伐。2020年1至5月,遼寧按商務部口徑實際利用外資8.3億美元,同比增長2.1%,較全國平均高出8.3個百分點。
環境是金,環境生金。“本來打算把廠子建在南方,但到鐵嶺考察一圈后,我們決定把分布在全國的7個工廠都搬到清河區建立產業園。”為了這個決定,中慈董事會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討論。
“經商趨利,哪成本低、效率高、束縛少,就去哪。”最終張淑萍用數據和案例“打敗了”董事們的“經驗”和“舊印象”,將公司北遷。遼寧的辦事效率沒有讓張淑萍失望,從簽約到拿到廠房更名過戶手續,僅用了28天。現在企業不僅在鐵嶺買下一個廠子,園區也已在建。
在體制機制弊端上做減法,在加強服務和監管上做加法。一件小事,彰顯“滴灌”之細。2020年6月23日,遼寧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省地震局、省營商局這兩家看似無關的部門聯合發聲,共同解讀剛剛頒布的《遼寧省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管理辦法(暫行)》,此后遼寧省內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新區和其他有條件的區域,將可由政府統一組織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形成整體性、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成果,提供給進入該區域的建設項目免費使用。
“一個區域一起評,這可為企業省了大事。”看到報道后,正準備建新廠區的大連達利凱普董事長劉溪筆說。
不僅有地震安全性評價,接下來將有更多的“安全評估”加入其中。企業千千萬,需求萬萬千,除了“統一服務”,“定制服務”也接踵而來。
過山海關入遼,一座名為“興城”的美麗古城映入眼簾,全世界每5件泳裝中就有一件來自這里。年初疫情突襲,泳裝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不小影響。
“咱是小廠,頂不住的,還有40多工人等活干呢。”從2020年2月中旬籌劃復工開始,葫蘆島市南票區缸窯嶺鎮服裝廠負責人包麗丹常眉頭緊鎖。交通不暢,市場冷淡,原材料無法準時到位,周邊小廠幾乎都沒有訂單。
3個多月后,再見包麗丹,她的眉頭已舒展開,臉上是微笑。“政府出手相助,幫著找公益訂單,想辦法進料……”此刻工廠里縫紉機的咔噠聲此起彼伏,她已經渡過難關。
2020年5月,全省新登記企業同比增長11.77%;新登記個體工商戶同比增長5.08%。其中,私營企業增幅最大,同比增長12.32%。
3.“新”意盎然,動能提升
產業環境、創新環境作為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遼寧引得八方來客、不斷提升內力的重要元素。
疫情是創新能力的壓力測試。
3天,紅外熱像儀、核酸檢測試劑盒等新產品接連問世,彌補東北多領域生產空白。
7天,全省無創呼吸機產能提高百倍,千余臺發往湖北。
10天,醫用N95口罩、醫用防護服,從無到有、從有到多,輸送全國。
遼寧民企交出喜人答卷,書寫之筆正是日趨澎湃的“第一動力”——創新。此題于遼寧,既迫切又沉重。這里科技資源豐富:1700家科研機構、115所普通高等院校、56位兩院院士、460萬技術工人……但這里企業專利數字在全國并不出挑。厚實“家底”,緣何未能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與市場脫節、與經濟游離,是關鍵閘門。
解扣,先破體制束縛。遼寧出臺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和資金管理“放管服”改革10條突破性舉措,加大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力度,激發創新主體投身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熱情。
搭橋,掃清牽手障礙,打通校企聯合的“任督二脈”。重點部署12條創新鏈,布局39個省科技重大專項、116個重點研發計劃,積極引導企業參與。
引領,發揮示范作用,實施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工程。目前,遼寧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量突破8000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突破5000家,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134家。
疏淤通渠后,新動能之水洶涌奔來。6月初,一條全自動生產線,在遼寧的車間內全速運轉,手機鏡頭馬達的日產量可達10萬顆。這與幾年前的產能相比已是天壤之別。這一刻總經理王迪準備了很久。從“手動時代”就提前投入,持續研發,不斷優化家底。經過一步步發展,企業成為知名企業的重要合作伙伴。
積土成山,個體壯大最終匯聚為整體進階。2019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571.2億元,比上年增長14.3%;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達到53.6%。
遼寧,培育沃土,積蓄能量,展望萬木蔥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