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丁香五月丁香激情,一级亚洲精品视频在线,东京热av一区二区不卡,亚洲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QQ截圖20220804101830.png

吹響萬馬奔騰號角——新疆推進馬產業高質量發展調查

2022-08-04 10:13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新疆是馬業大區,馬匹存欄量約占我國的26%,居全國第一位。新疆該如何謀篇布局現代馬產業,進一步推動馬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一馬當先”?當地馬產業在融合發展和產業鏈延伸方面有哪些優勢?經濟日報記者走縣入戶,深入牧場企業一探究竟。

  大美新疆草場資源優質,馬種資源豐富,現有馬匹數量95萬多匹,發展現代馬產業資源優勢明顯。近日,新疆出臺了《關于加快新疆馬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力爭馬全產業鏈產值達220億元以上,形成一二三產業緊密融合發展的現代馬產業強區目標。

  鍥而不舍培育良種

  夏日清晨,新疆昭蘇縣風光旖旎,草原綠茵如毯,駿馬馳騁嘶鳴。在伊犁種馬場核心馬隊配種站,每天清晨5點半,53歲的技術員恩克博力德準時起床,走進馬廄喂養國外進口優良種公馬,開啟一天忙碌的繁育改良工作。

  “每天可以檢查120多匹母馬,條件適合就可以人工配種。”在繁育室內,恩克博力德熟練使用恒溫水浴鍋、精液分析儀、獸用B超機等設備,認真開展人工授精配種。過去因繁育技術落后,恩克博力德只能采用自然配種繁育技術改良伊犁馬。隨著育種技術的成熟和創新,馬繁育工作更加高效,目前良種繁育改良范圍正在迅速擴大。

  恩克博力德所做的工作,在新疆馬產業協會理事長、新疆農業大學馬產業研究院院長姚新奎看來,是新疆馬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過去,新疆馬匹主要用來拉車放牧,素質均衡但不突出。現代馬產業要滿足市場對專門馬品種的需求,需要引進國外優良馬品種,對本地馬開展專門化品種改良,提升馬匹專項性能,提高馬的經濟價值”。

  建于1942年的伊犁種馬場,一直擔負著本地馬的品種改良任務,曾育出體形俊美、遺傳穩定、耐粗飼、力速兼備的伊犁馬。如今,滿周歲的伊犁馬駒身高就能趕上未改良的成年馬,訓練后1000米競速在1分鐘10秒以內。最近,種馬場畜牧科副科長鄭文祥非常關注馬匹調教中心的建設進展,“中心占地150畝,兩個國際標準的馬術場地等附屬設施正在加緊建設,全部投用后,伊犁馬就有了專業性能測試場地和調訓學校”。鄭文祥說:“借助這一中心,伊犁馬長到1歲半就可以開展專業性能測試,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短距離賽馬、長距離賽馬、表演馬等分班,讓每匹優秀的伊犁馬成長為有一技之長的‘特長生’。”

  昭蘇縣有“天馬故鄉”的美譽,現存欄馬匹12萬匹,占新疆馬匹存欄量的12.5%,已形成“國有馬場+鄉鎮馬人工授精站+農牧民”的馬良種繁育生產體系,與科研院校合作培養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伊犁馬品種。今年,當地運行了34個繁育站,吸引了附近地區不少牧民前來改良馬種。“昭蘇馬產業正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昭蘇縣畜牧發展中心主任李海說。

  培育好馬離不了好馬種群。新疆圍繞“育馬業發展、馬品種資源保護和馬遺傳改良”發展目標,已初步形成以自治區種馬場、地方國營馬場、馬遺傳資源保護場為主導的良種馬繁育生產體系,組建了速度馬、騎乘馬、速步馬、耐力馬、肉用馬、乳用馬等馬育種核心群。“在培育出伊犁馬品種的基礎上,今后需要鏈條式發力,形成從馬匹繁育、飼養管理到性能測定、調教訓練、上場比賽等一體化培養模式。”姚新奎建議。

  如今在新疆,養好馬成了牧民們的共識。“大家對改良的伊犁馬越來越認可了。”昭蘇縣軍馬場鄉的海熱拉木·卡德拉洪1992年就在當地的組織下到廣州學習馬匹調訓技術,回鄉后成了一名專業馴馬人,“去年,我銷售了13匹自己調訓的改良伊犁馬,增收20多萬元,今年計劃再調訓10匹”。

  快馬加鞭融合旅游

  夏季是新疆旅游的黃金季。在“空中草原”新源縣那拉提景區東門,阿爾善村的塔布斯·俄得熱斯正拉著紅色伊犁馬,載著來自福建廈門的游客一覽山地草原美景。

  “游客騎馬賞景一小時能收入80元,一匹馬一年能收入2萬多元。”2013年,塔布斯·俄得熱斯帶著親戚的5匹馬創建了馬隊合作社,如今已有70匹馬。為穩定村民拉馬收入,景區管委會投資60萬元修建售票廳、馬匹洗消廳等基礎設施,開發了5條騎乘景觀道,幫助合作社規范化經營。“今年合作社升級為公司,更加規范了。”塔布斯·俄得熱斯告訴記者,現在加入企業的牧民騎手要統一培訓,馬匹要統一裝備,還有專人隊伍為游客提供后勤服務。

  “伊犁馬和美景正在深度融合。”那拉提鎮副鎮長宋哈爾·巴合提江說,圍繞那拉提旅游風景區等旅游景區,鎮上打造了7家馬隊專業合作社,有1000余匹馬,年接待游客10多萬人次,增收近千萬元;已有1000余人靠拉馬吃上了旅游飯。當地還積極開發冬季雪上賽馬、馬拉爬犁等旅游觀光活動,讓馬匹收入從“一季”向“四季”轉變。

  此外,昭蘇縣還發揮馬業傳統優勢,統籌馬產業、馬文化走向協同發展,馬產業與旅游融合發展漸入佳境。

  這兩天,昭蘇縣軍馬場鄉的海熱拉木·卡德拉洪正在調訓一匹2歲的棗紅色伊犁馬,積極備戰伊犁國際天馬旅游節賽事,“今年,小紅馬是我的幸運之星,它已取得8場賽事冠軍,獎金收入有7萬多元”。

  昭蘇縣自1992年舉辦中國新疆伊犁天馬國際旅游節以來,已連續舉辦了29屆,成為國內知名的馬主題旅游節慶活動。今年第30屆天馬節除保留原有賽馬賽事、馬術表演外,還應游客需求,在開幕式結束后連續3天組織一系列常態化賽馬活動。

  “天馬文化產業園作為旅游節主要承辦場所開展常態化賽馬,不但提高了牧民養馬積極性,還能讓旅客與馬近距離接觸,提升旅游體驗感受。”該產業園副總經理康祖良說,他們下一步將積極推動賽馬專業化、規范化發展,有針對性培養賽馬專業人員隊伍。

  隨著新疆向全域旅游發力,馬產業與旅游的融合正從寧靜悠揚的牧區向繁華的都市延伸。

  新疆古生態園位于烏魯木齊主城區,有汗血馬等世界名馬近400匹,是養馬馴馬、馬術表演及絲路文化等主題集中展示的綜合體,是旅游打卡“網紅地”,年接待游客最高達30萬人次。新疆現代馬業要實現強區建設,離不開高質量馬主題旅游平臺的支撐,“我們正積極籌劃打造國家級馬文化主題公園,通過后續舉辦國際性馬術比賽,不斷擦亮馬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提高新疆馬產業知名度。”新疆野馬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峰說。

  旅游和馬業融合發展,為新疆馬提供了展示價值的平臺。“通過旅游節慶搞賽事,常態化搞賽事,以賽代測,以測選優,以優繁育,把最優秀的個體馬選出來,繁育培養出更優秀的國產賽馬。”姚新奎建議,今后需要在形成高級別系統化的常態化馬賽事以及提供商業化的馬文化旅游產品上下功夫。

  產業鏈欣欣向榮

  近些年,家住新源縣的對山艾力·艾力買絲靠著馬實現了雙份收入:企業上班每月工資5000多元,養15匹母馬年收入4萬多元——如此穩定的收入離不開“孕馬尿”這一關鍵詞。

  對于對山艾力·艾力買絲等養馬牧民來說,從前,孕馬尿是一文不值的廢棄物。然而,對于2005年落戶新源縣建廠的新姿源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來說,孕馬尿是必不可少的生產原料,可生產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骨質疏松等藥品。該技術過去被國外企業壟斷,新姿源通過自主創新開啟了國內工業化生產。走進這家企業的現代化廠房,原料藥、片劑和乳膏三條生產線忙碌運轉,生產的“孕馬結合雌激素”相關產品已銷往30個國家和地區。

  孕馬尿“變現”并非一帆風順。“現在孕馬尿比牛奶貴,起初收集時‘一尿難求’。”新姿源生物制藥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曾建廣說,他們起初聯系到一戶牧民可出售孕馬尿,大家在山下等了1個多小時,才收到了牧民從山上送下來的不到300毫升孕馬尿液。“新行業前景很好,雖然只有300毫升馬尿,但開了個好頭。”曾建廣說,通過當地政府和企業等多方努力,員工們走村串戶宣傳孕馬尿產業和各項政策,創新收集方法和工具,出售孕馬尿的牧民戶數逐年增多。

  目前,該公司每年收購孕馬尿1500噸到1800噸。“孕馬尿根據雌激素含量按質收購,按均價6元來算,一匹孕馬每年可為牧民增收2500元到3000元。”曾建廣告訴記者,“收集孕馬尿還能降低孕馬流產率。過去,牧民養馬方式粗放;如今,收集孕馬尿的母馬管理更加精細,孕馬流產率由過去的30%下降到6%。”

  近些年,新疆通過產業規劃布局、政策扶持引導,推動高校、企業和牧民等參與開發馬產品熱情不減,馬產業鏈不斷延長。

  發酵馬奶飲品是新疆一些少數民族宴客待友的必備品。在阿勒泰市阿葦灘恰浦汗塔斯社區,53歲的霍森別克·馬沃亞一家靠著出售馬奶和馬肉過上了好日子,“夏季里,我們每天能出售150公斤馬奶,每公斤30元都供不應求”。

  “馬的價值需要被不斷挖掘。”這兩年,霍森別克·馬沃亞購買國外良馬對飼養的200匹當地馬開展雜交改良,“改良后的馬每日能多產5公斤馬奶,馬肉也能增加100多公斤”。隨著當地合作社產奶設備、配種設施不斷更新改善,霍森別克的養馬積極性高漲。

  昭蘇縣新疆牧馬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哈斯葉爾登則瞄準了冷工藝制造手工馬油香皂產品。他的公司從最初每天生產60塊香皂穩步提升到如今的300塊,去年營業額達20多萬元。今年,他們入駐位于烏魯木齊市的新疆生物醫藥創新產業園,與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快制定馬油化妝品相關行業標準,積極布局國內市場。

  “新疆的馬產業鏈全國最長,但比較分散,馬肉馬乳等產品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不高,龍頭企業培育帶動能力不強。”姚新奎建議,今后需要通過科技發力,在馬產業強鏈、補鏈、延鏈上下功夫,形成更多商業化、標準化馬產品加工生產龍頭企業。同時,要統籌考慮相關馬產業產品銷售,不斷做大產業蛋糕。

  系統化培育“伯樂”

  “吉爾吉斯斯坦走馬、奧爾洛夫速步馬、阿拉伯馬擅長耐力賽,阿勒泰馬個子小,但脾氣溫順……”盛夏時節,在阿勒泰市金血馬場,18歲的別熱勒·托合塔合力正為來自切木爾切克鎮寄宿制學校6年級的40名學生介紹馬匹品種,開展馬術相關課程教學。

  在阿勒泰地區,冬天滑雪,夏天騎馬,是當地學生喜愛的特色體育課程。“馬產業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支撐,需要從孩子抓起。”金血馬場負責人周勇告訴記者,在經營馬場過程中,他們與當地政府合作開展馬術進校園活動,3年中已培訓當地中小學生1.5萬余人。

  “馬術人才供需不平衡造成專業人員流失量大,需要多樣化培養合格馬術人才。”周勇所在馬場起初有25名馬術教練,目前僅剩7名,人才缺失成為制約發展因素之一。如今,金血馬場正加快建設含有學生宿舍和專業設備教室的兩層教學樓,今年9月,首批阿勒泰職業技術學院馬術專業的30名大專生將在此上課。

  在新疆,不少少數民族青年從小成長在馬背上。各地因地制宜,不斷挖掘人才潛力,培育專業化馬業人才隊伍。

  這兩天,來自昭蘇縣的托勒巴依爾在重慶某馬術俱樂部找到一份月薪8000元的馬術教練工作,“去年冬天參加了新疆馬業協會主辦的馴馬工技能培訓,能在俱樂部順利找到工作,初級馴馬工專業技能證書起到了很大作用”。

  2021年冬天,昭蘇縣組織托勒巴依爾等當地65名富余勞動力開展了共計90天的馴馬工初級職業技能培訓。學員可以學習馬匹品種習性、常見病預防用藥、飼養運動管理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操;拿到初級技能書3年后,可以申請中級技能書。

  “現在繁育的伊犁馬與老品種差別很大,馴馬、飼養、調訓都離不開專業技能支持。”昭蘇縣昭蘇鎮畜牧獸醫站站長劉布和給馬當了25年醫生,擔任此次培訓班班主任一職。“培訓班就是讓大家明白如何科學專業養馬騎馬,提高現代馬業技能。”

  現代馬產業是一項專業化、系統化要求很高的產業,離不開各層次專業人才的有效支撐。

  “新疆農業大學自1952年建校以來一直開設《馬屬動物生產學》課程,是國內唯一持續開設該課程的高校。從2021年開始,馬業從畜牧專業分出,變為與畜牧專業平起平坐的馬業科學專業。”姚新奎說,通過成立新疆農業大學馬產業學院,新增設的“馬業科學”本科專業已實現首批招生,目前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的馬業人才培養體系。

  目前,新疆有4所職業學校開設了6個馬產業相關人才培養專業,基本形成了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中專生的馬業人才培訓體系,并一改過去“黑板上養馬”的培養模式, 馬業人才從課堂走進馬場“學以致用”。目前,國內2000多家馬術俱樂部中,近一半專業技術人員來自新疆。 (經濟日報記者 馬呈忠)

相關閱讀